科技创新
是面向未来
能源结构创新链条上的
关键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新机遇。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山东能源集团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导向,以山东能源科创园为主阵地,加快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业务合作于一体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7月4日,山东能源科创园一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俯身调试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固体氧化物电池加压测试系统。
园区另一侧,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装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不久前成功研发了STI微震监测系统。该系统在全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经验现场交流会上刚一亮相,便以其卓越性能成为全场焦点,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据该实验室副主任王存文介绍,STI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全过程的自动化、无人化运行,监测震级标准与国家地震台网达成统一,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的技术防线。
山东能源科创园首期投入10.2亿元,规划了高端化工、矿山安全绿色智能开采、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功能区,全力攻关引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在这里,每个实验室平台都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动能。
大型煤气化及煤基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首个依托企业设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攻克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技术许可收入超10亿元。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创短壁高效连采连充技术,构建了膏体充填年产能80万吨的绿色开采体系,累计置换煤炭资源7000余万吨,破解了资源开采与生态保护难题。
这个占地百亩的“智慧大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的核心板块——“齐鲁科创大走廊”章丘段内。在山东能源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基础上,科创园积极对接国家和山东省能源发展战略,聚焦我国煤炭和山东省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十强产业”等技术领域,汇聚了十余位院士、百余人研发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被省科技厅、省国资委认定为首批“山东国资科创基地”。
据山东能源科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驻科研基地的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研发投入2.3亿元,已获得130余项专利。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创新硕果,源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园区运营负责人手持一份《山东能源科创园管理办法(试行)》表示:“入园机构前三年免考利润指标,考核重心转向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这一“放水养鱼”的举措,解除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数据显示,虽不考核利润,却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除此之外,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更是空前。山东能源科创园针对重大成果转化盈利项目,允许在3至5年内,每年最高可提取50%净利润奖励核心团队,这样的利益共享机制成为推动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过去专利锁在抽屉里,现在转化收益直接关系到团队切身利益,积极性完全不同了。”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技术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隋建才说。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资源保障同样是“大手笔”。进驻机构享受“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前三年免租,第4-5年半价),降低初创成本;搭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供优质优惠服务,避免重复投入;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加速项目落地;赋予研发机构负责人更大决策自主权,允许单列研发项目计划,提升研发与转化效率。
“这套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为导向的‘组合拳’,呼应了山东省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建立了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科研老黄牛’也能出头。”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范建国介绍。
园区的“特区试验”,解开了束缚技术创新的制度绳结,通过组织实施能源科技重大攻关行动,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形成了“制度突破—活力释放—成果涌流”的正向循环,把制度的“卡点”变成创新的“爆点”。
山东能源科创园不仅是空间的提供者,更是创新资源的强力“整合者”“连接器”。园区积极拓展合作网络,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山东能源集团新巨龙公司洗煤厂,一台四足巡检机器人正灵活穿行于皮带走廊。监控室内,现场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这台机器人搭载了激光雷达、多光谱云台相机、机械臂、拾音器等模块,防水防尘,可实现自主导航避障、测温、异常识别、处置作业等功能,真正实现无人化巡检作业。”这台高度智能的机器人,正是山东能源科创园区与山东大学深化校企合作的产业结晶。双方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智慧采矿、深地探测等领域,通过共建未来技术学院、产业研究院等平台,集中力量攻关前沿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在矿山一线落地应用。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成果转化远不止于此。在园区内长碳链尼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下,山东能源东辰瑞森成功建成国内首条长碳链尼龙连续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全链条突破。与此同时,电气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变频器、动态无功补偿、轨交能馈装置、储能、防爆电气等五大系列产品研发攻关,其研发的百兆瓦级先进储能系统已在东营项目成功应用,助力新风光公司斩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
为确保创新成果“转得好”,山东能源集团精心布局,在园区周边、内蒙古、新疆等地布局纤维复合材料、煤化工及高端煤机装备等成果转化基地。这些分布在全国资源富集区的产业化“支点”,为科创园孕育的前沿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规模化生产的坚实载体,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汇聚顶尖创新资源,山东能源科创园还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创新高地。在上海、西安、苏州、青岛等地,依托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顶尖高校院所,精心布局了多个“科创飞地”。这些飞地如同灵敏的“创新雷达”,实时捕捉前沿动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促成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山东能源科创园转化落地,实现了聚才的新路径。
多源固废综合利用胶凝材料技术,已实现年产10万吨规模,成功应用于地铁隧道工程;自主研发的锚杆(索)拉拔破断力试验装置,以优异的性能快速通过行业严苛的安标认证,现已装备于全国多个矿井检测线,为巷道支护安全提供精准可靠的“体检报告”……开放的生态催生高效的转化,园区内诞生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实现专项产业化应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能源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一场深刻变革。
山东能源科创园将以“大平台+活机制+强协同”的创新生态,聚力打造新动能“策源地”。锚定“十五五”,山东能源集团将持续深化改革,勇攀科技高峰,聚焦绿色低碳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全球能源科创交流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山能力量。
编辑 | 于小洋 编审 | 刘佳 审核 | 李振鲁
道正网配资-配资网站查询-股市五倍杠杆-如何开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